为什么丁真凉了

感情分析

  ?
因为他没有牛奶胖 你说是吧?
虽然出于偶然,有点碰巧,但像丁真这样,从默默无闻的一介草原野人一夜之间迅速蹿红,好些人会认为,一定有其内在原因,而且指向的必定也不仅仅是外部条件。
但我认为恐怕并不是。
如果考虑到上面所指出的纯粹偶然背后的推手力量,很容易发现,背后还有深为人知的、更大的力量在推动和深刻影响着这起不大可能被称为冒险的冒险。
这个力量的名字就叫“现实”。
它来自于打破循环的想走捷径的人们。
所有看到“丁真”爆红的人们都需要直面的现实是:“丁真”之所以暴红,主要在于其本人资本过于紧缺。
我们在网上,或者在看直播的时候,经常听到丁真自己介绍说自己是来自县城下面的一个村子的藏族小伙,对于一个一夜爆红的县男孩,这些落实在情感上的“谎言”当然并不算很高明,但还是足以在短时间内吸引普罗大众的目光,这对于发家致富无望的平民青年丁真来说,自然是短期内最好的方式。
而“丁真”一夜爆红之所以具有某种普遍代表性,还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不论是从媒体各方面的报道看,还是从主流价值观的评判看,这起疫情之下的“剪羊毛”计划显然符合党与政府对控制疫情的需要。
更何况还是基于最为特殊时段的“政治正确”,“丁真”的成名,很可能是这起计划的又一次偿试、某个层级权力确保既定政治秩序的又一次逆向操作,“剪羊毛”计划确实不过是借“丁真”圈子切除羊身上的“羊毛”,而丁真,不过是成了党与政府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和筛选杂音的工具。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理解丁真的凉透了:已成白日的创造忽然露出狰狞的面孔。
从政府公告效力的天平来看,官方的行为当然不合法,但非官方论者的看法显然不过是另一个极端,在上文关于党与政府对抗疫情的讨论中,还从未有人将非官方的论断作为过时的理论产物加以阻击—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追求真相、反馈真相、提供解决办法的行为,反而往往是被视为“压制舆论”的行径。
所以,如果说“丁真”是一场大型“诈骗”

标签: 感情分析